今日談
  回南京之前,我在紐約和華盛頓DC從事媒體工作。聽到12月13日確定為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日這個消息,我直觀的理解這就是一種國家意志的體現。而真正讓我重視其意義與價值的,是一個叫林亨澤的韓國學者的到來。
  林亨澤這個韓國學者的中國之旅就是雜糅著各種隨機信息並悄然引導其對於中國曆史文化深入瞭解和認同的鮮活案例:例如中國還有朝鮮族;南京是明朝的都城,“朝鮮”是朱元璋的賜名;南京沒有孔子廟只有夫子廟……他隨後的南京之行中可以充分證明:中國國家公祭日今後的“儀式傳導”力量與文化維度,就像萬里長城從初始的禦敵需求歷經數千年的演化進而成為了一個民族的象徵與圖騰那樣。
  林亨澤的日記寫道:“2014年1月,在習近平主席的指示下,在哈爾濱建立了安重根義士紀念館。安重根義士於1909年10月成功刺殺了當時日本侵韓最高官員伊藤博文……參觀這些紀念館的時候,我能感受到和中國在歷史上的共鳴。同樣,這次來南京,知道了中國把12月13日定為國家公祭日,我感受到了一個國家對於歷史的態度是多麼的重要。中國能正視歷史、以史為鑒的精神值得世界所有國家尊敬和學習。”
  “戰爭本身只是文化衰落的一種現象。”這是阿爾貝特·施韋澤《文化哲學》中的犀利之論。而在經濟上迅速崛起的中國,此時以全國人大立法的形式確定國家公祭日,是國家實力和國家意志的體現,同時也是文化崛起的行動和隱喻。
  正如習近平在中國國際友好大會暨中國人民對外友好協會成立60周年紀念活動大會上所言:中華民族的血液中沒有侵略他人、稱霸世界的基因,中國人民不接受“國強必霸”的邏輯,願意同世界各國人民和睦相處、和諧發展,共謀和平、共護和平、共享和平。
  趙煜堃 (原華盛頓《美洲時報》社社長兼總編輯,本文有刪改)  (原標題:國家公祭日是文化崛起的行動)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xo85xoxdyp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